历史沿革

福建中医药大学历史沿革

福建中医药大学作为福建省唯一一所中医药高等学府,自创办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风雨艰辛,不断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学校得到长足的进步。50多年来,为福建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输送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做出突出的贡献。自1994年以来,学校多次被评为福州市和福建省文明单位;学校1998年、2000年、2002年、2006年、2009年五次被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校园”荣誉称号。2002年和2007年,学校两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均获得“优秀”。2010年底,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

一、荜路蓝缕、饮水思源——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前身福建中医学院的创办、初步发展(1953.7-1969.夏)

1953年,根据党和国家的中医政策,福建省卫生厅要求全省各级卫生部门积极举办中医进修班,培训中医人员。 1953 年 7 月 6 日,福建中医学院的前身——福州中医进修学校成立; 1955 年 11 月该校易名为“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该校以提高本省在职中医人员的业务素质为己任,积极开展中医短期进修和专科培训,为 1958 年福建中医学院的创办打下一定的基础。

1958 年 8 月 13 日,在省中医进修学校的基础上,福建省第一所由国家兴办的中医高等学府——福建中医学院正式成立,掀开了全省中医高等教育的崭新一页。

创办之初,学校由省卫生厅直接领导,省卫生厅厅长左英兼任学校书记和院长。1959 年,经批准省人民医院和省中医研究所划归福建中医学院直接领导,从此学校形成了教、医、研三结合的管理体制。学校创办伊始,即加强校内管理机构和教学机构的建设,党的管理机构逐步完善,教研组从6 个发展到 24 个;还设有图书馆、医疗室等。至 1963 年底,学校占地面积为 64 . 7 亩,建筑面积 18102 平方米;建立 8 个完整的实验室和动物房、无菌室,仪器设备总值为 13 . 73 万元;拥有图书资料 3 万多册。

福建中医学院成立后,确立了以中医高等教育为主、多层次教育的方向。先后招收了8届6年制中医医疗专业本科班、3届中医医疗专业专科班,举办了3期中医进修班,3期西医脱产学习中医班。教师及科研人员编写出版的著作有 20 余部,发表了一大批学术论文,取得了1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以“内痔核的枯痔丁疗法”成果影响最大,获国家科委颁发的鉴定书。

二、“文革”浩劫、万马齐喑——福建中医药大学历史的艰辛(1969.夏-1978.秋)

1969年11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领导小组决定福建中医学院与福建医学院、华侨大学医疗系合并成立福建医科大学,迁址泉州,省人民医院和省中医研究所同时与福建中医学院脱钩。全校220名教职工(不包括附属单位),有180名被下放,只有少数人并入医大。从此,一个完整的“三结合”的中医教学、医疗、科研机制解体了,全校教职工十多年创下的基业遭受致命的摧残。只有1972年成立的福建医科大学中医系继续培养中医药人才,薪火相传,延续着福建中医学院的使命。

三、改革开放、再创新业——福建中医药大学从复办走向辉煌(1978.秋-至今)

1976年,福建省委作出恢复福建中医学院的决定,并成立筹备领导小组。经国务院批准福建中医学院正式复办,1978 年 3 月,福建省委决定在福州市五四路新建校舍。1978 年11月8日,福建中医学院举行挂牌仪式与开学典礼。2010年3月18日,教育部印发《bwin必赢棋牌游戏同意福建中医学院更名为福建中医药大学的通知》,学校正式更名为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现任党委书记黄有霖、校长陈立典,隶属福建省教育厅。学校复办以来,在历届校党委的领导下,勇于实践,不断开拓,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学校管理。

1.党政机构的设置和调整。1978年学校复办初期,只设1个综合办公室,到1979年5、6月间才逐步架构起各部门工作框架,首批组建的党政主要机构有:办公室(党政合署)、组织部、宣传部、人武部、学生党总支、人事处、教务处、总务处和基建办。根据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党政管理机构历经改革,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系。目前全校设有党政管理机构与群团组织共20个,即:办公室(党政合署)、纪委监审处、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离退休干部工作处、工会、团委会、发展规划与政策研究室、人事处、财务处、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部)、后勤管理处、保卫处(武装部)、基建办、科技产业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学科办;还有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杂志社、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国医堂等5个直属单位。

2.教学机构设置的发展演变。1978年学校复办时,仅有1个中医系,随着学校事业不断发展,教学机构也不断增加。经过30多年的发展,学校现有13个学院(部)和3所临床医学院,即: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药学院、骨伤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康复医学院、体育部、研究生部、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

(二)教育教学。1978年学校恢复中医本科教育,当年秋季招收中医医疗专业(本科)178人。另外,学校于1985年开始发展研究生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专业、多形式、多渠道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格局。现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等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4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临床医学、中药学等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中医学、七年制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市场营销、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32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拥有11个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位居前列。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万人,其中研究生900多人。

(三)科学研究。学校复办后,不断加强科研工作。1988年至1997年,学校共获省厅级以上课题212项;1998年至2008年,bwin必赢棋牌游戏:共中标课题144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5项,省部级课题303项,厅局级课题613项,校级课题495项。1978年至1987年间,学校共有 82 项科研成果受到国家和省市的嘉奖(国家和部、委级奖的有20项,华东地区和省、市级的有62项); 1998年至2008年,我院成果获奖162项,其中国家级行业奖18项,省部级50项,厅局级13项,其他奖项81项。1977 年至 2008年,学校医教研人员单独或参编,并正式出版的著作有 258部,并编写了一批教材。 1978 年至 2008 年,bwin必赢棋牌游戏:教研人员在医学杂志上公开发表了1万多篇学术论文。2005年7月,成立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构建成我国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2006年5月,学校专门成立陈可冀中西医结合发展基金,资助省内外中西医结合研究项目。此外,学校积极开展产学研活动,促进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近年来,学校以省重点建设高校为契机,完善科研奖励机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大幅提升了科研综合实力。2009年以来,学校中标国家973计划研究项目1项、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项目1项、省重大科技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项;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著作奖一等奖1项。

(四)学科建设。学校一直致力于学科建设,尤其是近年来,将学科建设作为推动学校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采取有力措施,有计划、有目标大力度推进学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现拥有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病专科、12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中医骨伤科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康复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等学科优势明显。中医骨伤科学是在周恩来总理亲切关怀下,传承我国南少林骨伤奇人林如高的医术发展起来的,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遴选的8个重点学科之一,创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医骨伤本科专业,其教材在全国骨伤学科领域地位显赫;中医诊断学科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医证研究基地”,其人体健康状态辨识系统成为行业规范,广泛用于全国各“治未病”中心,在实践教学、中医误诊学和中医证研究方面居于国内领先水平,2010年获国家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的项目资助;中医康复学科是该领域中第一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康复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是“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牵头单位;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依托由陈可冀院士担任院长的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其每年的学术年会被公认为全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的盛会。

(五)对外合作交流与教育。学校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开展对外、台港澳交流和合作。从1990年来,学校先后举办了13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接待了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的外国友人前来参观访问,进行学术交流。自 1988 年至今,学校举办了11届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研讨会,两岸中医药界同仁共同探讨岐黄奥秘,增进了解,建立友谊,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20余年来,学校共选派了数十批专家、学者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各种国际性学术会议,进行考察、访问、讲学等。自1986年11月,学校举办第一期外国医师高级进修班以来,海外教育逐步形成了进修、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的教育格局,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现有台港澳学生及外国留学生近300名,其中多数为台湾学生。学校还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0多个高等院校、科研医疗机构、学术团体合作开办博士、硕士、本科、专升本等各种层次的学生培养;与丹麦、瑞典有关大学达成了互派师生访问和到对方学校选修课程的协议;与美国、德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常性的考察、讲学、医疗和学术交流活动,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六)办学条件。1978年,福建省委确定了福州市屏山东簏征地重新建设学校,至1985年,学校校舍已初具规模,在屏山校区150亩的校园土地上,建起了建筑面积40726平方米的校舍,基本上满足了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2002年11月28日,学校在福州地区大学城率先打下第一桩,开始了旗山新校区的建设。旗山校区第一期工程在2005年基本建成,2007年完成整体建设。从2003年秋季新生开始入驻旗山校区。2005年,学校主体迁入旗山校区。旗山校区的建设,在学校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为学校在新世纪开辟新的办学空间,为学校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学校拥有旗山、屏山两个校区,共占地1014亩,各类建筑总面积29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亿多元,纸质、电子图书文献总量280万册。

(七)附属单位。1980年5月省政府批准在福州吉祥山中医学院旧址筹建福建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并于同年底成立附属医院筹备处。1984年5月,学校任命附属医院重新筹建以来的首任领导班子,撤销了附院筹备处和筹备领导小组。7月1日省政府决定附属医院复名为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正式挂牌。1982年5月,筹建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到2007年10月,学校有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厦门市中医院、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泉州市中医院、漳州市中医院、宁德市医院、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8所附属医院,临床基地实力雄厚,体系健全。1980年3月,福建省中医研究所直属福建中医学院领导。1983年9月,福建省中医研究所改名为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1992年8月12日,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改名为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2007年9月3日,组建了福建中医学院资产运营有限公司。有2个校办产业,即国际中医药培训交流中心和福州屏山制药厂。

五、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福建中医药大学展望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是学校的校训,既体现了学校培养德才兼备中医药人才的特点,又突出了学校孜孜以求、不断进步的办学理念。

学校经过5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积累了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已经受到社会各届的高度认同;福建特有的区位优势,特别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蓝图,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将具有更强的吸引力;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的成立,在学校发展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已进入良性循环,一批年轻的业务骨干已经在国内学术界崭露头角;与欧美、东南亚、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密切交往,为学校拓展办学空间营造了较好的条件。在这新世纪的曙光中,学校党委集体高瞻远瞩,制定了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中医人正在努力奋斗,齐心协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人才,弘扬闽台中医药文化,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

回眸昨天,豪兴倍增;立足今天,激情无限;开创明天,任重道远。中医人将不断更新观念,开拓进取,脚踏实地,再创佳绩。

(注:文中数据截止至2010年12月)



Go To Top 回顶部